□董沁生
經典山陽
“郵”,《說文解字》解釋為“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即古代邊陲傳書機構,通常每2.5公里設一郵點;“驛”指驛馬;“驛,置騎也”,多指利用馬匹或車輛快速傳遞緊急公文,每15公里設一驛站。后來,郵、驛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形成“郵驛”一詞,專用于傳遞政府公文、軍事情報及接待行途官員。覃懷,北依太行,南至黃河,素有“三百里懷川”之稱,著名的驛站有恩州驛、萬善驛、寧郭驛等,歷史厚重,影響甚遠。
覃懷郵驛 首屬恩州
相傳大禹在覃懷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并有了最初的交通工具:“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敝螅S著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發(fā)展,郵驛文化開始形成。到了西周時期,通過固定場所,以換人換馬的方式接力傳遞政治、軍事文書,并接待官方客人,便出現了驛站、驛亭。《周禮》有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凡委、積之事,巡而比之,以時頒之!
覃懷,“帶河為固,北連上黨,南迫洛陽,軹關、太行、白陘之險,北中南城,中憚之要,為古用武地”。其郵驛歷史可溯至商代,今南水北調焦作段恩州驛就是最早、最好的歷史見證。
據《恩村志》介紹,恩州驛初為鯀鎮(zhèn),因紀念禹父鯀在古懷治水而得名,夏時稱為恩州,商紂時期恩州已發(fā)展成為通往國都朝歌(今淇縣)東西向的重要官道和供南來北往官員、商人歇腳的重鎮(zhèn),并具備傳遞政治文書、軍事情報,接待官方客人以及轉運物資的郵驛功能。武王伐紂路過恩州,當地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武王深受感動,伐紂成功后,賜名“承恩鎮(zhèn)”,后逐步演變?yōu)槎鞔濉?/P>
唐宋時期,恩州驛十里長街,商鋪林立,繁花似錦,有“九門十八廟”之說,其中“觀懷門”“通汴門”“望寧門”更有聲望,成為覃懷官方最大的驛站。
北宋蘇頌博學多才,廣涉古籍,曾兩次出使遼朝、三任館伴使。有次蘇頌送契丹使節(jié)歸國途中夜宿恩州驛,誰料驛館突發(fā)大火,古鎮(zhèn)大亂,不良之流借機制造矛盾、挑撥離間,說是契丹使節(jié)有意作亂,而且救火州兵想趁火打劫。關鍵時刻,蘇頌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洞察火情,果斷命人將州兵擋在驛門之外,并組織力量成功滅火,有效避免了一場外交事件,保護了恩州驛的安全,受到宋神宗的表揚。
恩州驛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元代逯魯曾便是杰出代表。他自幼勤奮好學,熟讀經典,中進士后敢于直言,先后任御史掾史、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資善大夫等職。他一生以儒從政,以漢文化施教,侍奉三朝皇帝,“兩袖清風,卒后無殮棺之銀”;实勐動,賜銀厚葬于承恩鎮(zhèn)(今焦作市山陽區(qū)新城街道恩村北),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恩州驛商賈云集、舟車輻輳,公元1750年,乾隆西巡懷慶府河內(今沁陽)縣,途經恩州驛,住定和村北,“黃棚居中外,小賬百余,環(huán)繞周圍,系以鈴索。是夜,雞金犬寂不作聲,更深漏靜,笙歌細樂,疑聞天上”。
太行要道 萬善古驛
萬善驛是太行陘道在河南境內的唯一驛站,也是萬里茶道上太行的起點,“南可通洛、陜,北能達晉、燕”,現為沁陽市山王莊鎮(zhèn)下屬的三個自然村,即萬北村、萬中村、萬南村。
相傳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當時在野王(今沁陽)北有一座占地百畝、香火鼎盛的鴻門寺,據說有“五千和尚五千僧”,因萬名僧侶及香客積德行善,并人人口稱“善哉善哉”而得名“萬善”,后由寺建村、成鎮(zhèn),發(fā)展為太行古道的著名驛站。《河內縣志》有記載:“萬善驛在城北二十里。”
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陽節(jié)度使、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岳父王茂元等五路兵馬屯兵萬善,合力攻討位處山西長治境內、公開對抗朝廷的判亂分子劉稹。劉稹負隅頑抗,率兵圍困萬善,焚毀李商隱祖籍地雍店(今新店),后唐軍增援,判賊兵敗潰逃。清邑人范照藜有詩寫照:“雄都萬善舊屯兵,雍店焚時新店成。九百余年名不改,萬家好善樂升平!
明清時期,萬善驛鋪四通八達,并帶動了商貿發(fā)展,特別是萬善的黑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有幸成為貢品。其他商品也在此大量交易,使其成為豫北商貿重鎮(zhèn)。有歌謠流傳:“萬善街五里長,七壇八廟三孔橋;中間還有玉皇閣,萬善古鎮(zhèn)在上刻;東邊有個木牌樓,一個影壁八個獸……”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深晚年隱逸、游宿萬善驛,心潮澎湃,隨作五言律詩《萬善驛小憩》:“西山初出險,南日正隨陽?吐贩隁垰q,人情懷故鄉(xiāng)。河流看渺渺,云樹入蒼蒼。天地留形勝,中州古帝王!
萬善作為古村、古鎮(zhèn)、古驛,不僅軍事戰(zhàn)略位置重要、貿易往來繁華,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現萬北村不僅保存有10余座明清時期的古院落,還有重修于明弘治年間的湯帝廟,又稱南大廟。該廟坐北朝南,面闊41米,進深62米,有戲樓山門、鐘鼓樓、過庭、湯帝殿等,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山門與戲樓合為一體的兩層古建筑,風格獨特,結構精美。
在萬善古驛(鎮(zhèn)),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是“高抬火轎”。該藝術將傳統的踩高蹺與古老的抬花轎以及舞蹈、雜技、戲曲等表演融于一體,獨具懷慶特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郵驛并存 貿易繁榮
覃懷古郡,交通便利,郵驛之多,除著名的恩州驛、萬善驛之外,還有覃懷驛、寧郭驛、河陽驛等。這些豐富的郵驛之路,不僅傳遞軍事、政務信息,更重要的是以驛站、郵鋪為基礎“圍點打圓”,豐富和發(fā)展了懷慶府的農工商貿。
兩漢時期,烽火臺是郵驛的一種形式,“五里設一燧、十里有一墩、三十里一堡壘、一百里一城寨”。東漢開國大將、“二十八宿降懷川”的馬武,為抵抗王莽軍隊,曾在野王城北紫陵的后山上筑墻修寨,名曰“馬武寨”。最高處的寨墻上筑有多處烽火臺,積木燃薪,戰(zhàn)時傳訊。后紫陵重鎮(zhèn)逐步繁榮,唐時曾設紫陵縣。
唐代在懷州具有陸驛和水驛雙重功能的是河陽驛(今孟州),不僅承擔著軍事、政治信息的傳遞,還擔負著兩岸物資運輸及人員往來的任務。由于有浮橋相連,又有驛站傳遞生活物資,其商貿活動也十分頻繁。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祖籍地位于今孟州市趙和鎮(zhèn)蘇莊村,其名篇《師說》從宋代起被列為官學教材,影響甚遠。
明清時期,懷慶府是河南八府之一,境內各縣均有驛站,并依重要程度及規(guī)模,分極沖、次沖、稍沖、僻遞四等!稇褢c府志》記載:“舊屬七縣,額驛、塘馬共265匹,夫共389人,歲支夫、馬、工料等銀16153兩!
河內作為府城首邑,設覃懷、萬善二驛,其中覃懷驛位處城東廓繁華地帶,其夫、馬、工料均排在其他縣驛之上,而且下設22郵鋪,每鋪大都處于商業(yè)重鎮(zhèn),或者因郵驛而帶來繁榮。
寧郭驛系武陟驛與覃懷驛之間的腰站,次沖,規(guī)模僅次于覃懷驛,有驛馬36匹、夫工66名,歲支夫、馬、工料等銀2241兩,其驛遞范圍東至修武縣25公里,西至河內縣35公里,東南至本縣20公里,北至太行山45公里,是洛陽至相州(今安陽)乃至京城的重要驛站。
懷商在長期經營以“四大懷藥”為主的商貨活動中,通過各地驛站將藥材、糧油、布匹、煙葉、陶器等銷往全國乃至東南亞,如明清時山西澤州懷覃會館就臨近澤州驛,門庭若市,生意興盛。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郵”,《說文解字》解釋為“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即古代邊陲傳書機構,通常每2.5公里設一郵點;“驛”指驛馬;“驛,置騎也”,多指利用馬匹或車輛快速傳遞緊急公文,每15公里設一驛站。后來,郵、驛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形成“郵驛”一詞,專用于傳遞政府公文、軍事情報及接待行途官員。覃懷,北依太行,南至黃河,素有“三百里懷川”之稱,著名的驛站有恩州驛、萬善驛、寧郭驛等,歷史厚重,影響甚遠。
覃懷郵驛 首屬恩州
相傳大禹在覃懷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并有了最初的交通工具:“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敝,隨著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發(fā)展,郵驛文化開始形成。到了西周時期,通過固定場所,以換人換馬的方式接力傳遞政治、軍事文書,并接待官方客人,便出現了驛站、驛亭!吨芏Y》有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凡委、積之事,巡而比之,以時頒之!
覃懷,“帶河為固,北連上黨,南迫洛陽,軹關、太行、白陘之險,北中南城,中憚之要,為古用武地”。其郵驛歷史可溯至商代,今南水北調焦作段恩州驛就是最早、最好的歷史見證。
據《恩村志》介紹,恩州驛初為鯀鎮(zhèn),因紀念禹父鯀在古懷治水而得名,夏時稱為恩州,商紂時期恩州已發(fā)展成為通往國都朝歌(今淇縣)東西向的重要官道和供南來北往官員、商人歇腳的重鎮(zhèn),并具備傳遞政治文書、軍事情報,接待官方客人以及轉運物資的郵驛功能。武王伐紂路過恩州,當地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武王深受感動,伐紂成功后,賜名“承恩鎮(zhèn)”,后逐步演變?yōu)槎鞔濉?/P>
唐宋時期,恩州驛十里長街,商鋪林立,繁花似錦,有“九門十八廟”之說,其中“觀懷門”“通汴門”“望寧門”更有聲望,成為覃懷官方最大的驛站。
北宋蘇頌博學多才,廣涉古籍,曾兩次出使遼朝、三任館伴使。有次蘇頌送契丹使節(jié)歸國途中夜宿恩州驛,誰料驛館突發(fā)大火,古鎮(zhèn)大亂,不良之流借機制造矛盾、挑撥離間,說是契丹使節(jié)有意作亂,而且救火州兵想趁火打劫。關鍵時刻,蘇頌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洞察火情,果斷命人將州兵擋在驛門之外,并組織力量成功滅火,有效避免了一場外交事件,保護了恩州驛的安全,受到宋神宗的表揚。
恩州驛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元代逯魯曾便是杰出代表。他自幼勤奮好學,熟讀經典,中進士后敢于直言,先后任御史掾史、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資善大夫等職。他一生以儒從政,以漢文化施教,侍奉三朝皇帝,“兩袖清風,卒后無殮棺之銀”;实勐動,賜銀厚葬于承恩鎮(zhèn)(今焦作市山陽區(qū)新城街道恩村北),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恩州驛商賈云集、舟車輻輳,公元1750年,乾隆西巡懷慶府河內(今沁陽)縣,途經恩州驛,住定和村北,“黃棚居中外,小賬百余,環(huán)繞周圍,系以鈴索。是夜,雞金犬寂不作聲,更深漏靜,笙歌細樂,疑聞天上”。
太行要道 萬善古驛
萬善驛是太行陘道在河南境內的唯一驛站,也是萬里茶道上太行的起點,“南可通洛、陜,北能達晉、燕”,現為沁陽市山王莊鎮(zhèn)下屬的三個自然村,即萬北村、萬中村、萬南村。
相傳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當時在野王(今沁陽)北有一座占地百畝、香火鼎盛的鴻門寺,據說有“五千和尚五千僧”,因萬名僧侶及香客積德行善,并人人口稱“善哉善哉”而得名“萬善”,后由寺建村、成鎮(zhèn),發(fā)展為太行古道的著名驛站。《河內縣志》有記載:“萬善驛在城北二十里!
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陽節(jié)度使、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岳父王茂元等五路兵馬屯兵萬善,合力攻討位處山西長治境內、公開對抗朝廷的判亂分子劉稹。劉稹負隅頑抗,率兵圍困萬善,焚毀李商隱祖籍地雍店(今新店),后唐軍增援,判賊兵敗潰逃。清邑人范照藜有詩寫照:“雄都萬善舊屯兵,雍店焚時新店成。九百余年名不改,萬家好善樂升平!
明清時期,萬善驛鋪四通八達,并帶動了商貿發(fā)展,特別是萬善的黑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有幸成為貢品。其他商品也在此大量交易,使其成為豫北商貿重鎮(zhèn)。有歌謠流傳:“萬善街五里長,七壇八廟三孔橋;中間還有玉皇閣,萬善古鎮(zhèn)在上刻;東邊有個木牌樓,一個影壁八個獸……”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深晚年隱逸、游宿萬善驛,心潮澎湃,隨作五言律詩《萬善驛小憩》:“西山初出險,南日正隨陽?吐贩隁垰q,人情懷故鄉(xiāng)。河流看渺渺,云樹入蒼蒼。天地留形勝,中州古帝王!
萬善作為古村、古鎮(zhèn)、古驛,不僅軍事戰(zhàn)略位置重要、貿易往來繁華,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現萬北村不僅保存有10余座明清時期的古院落,還有重修于明弘治年間的湯帝廟,又稱南大廟。該廟坐北朝南,面闊41米,進深62米,有戲樓山門、鐘鼓樓、過庭、湯帝殿等,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山門與戲樓合為一體的兩層古建筑,風格獨特,結構精美。
在萬善古驛(鎮(zhèn)),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是“高抬火轎”。該藝術將傳統的踩高蹺與古老的抬花轎以及舞蹈、雜技、戲曲等表演融于一體,獨具懷慶特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郵驛并存 貿易繁榮
覃懷古郡,交通便利,郵驛之多,除著名的恩州驛、萬善驛之外,還有覃懷驛、寧郭驛、河陽驛等。這些豐富的郵驛之路,不僅傳遞軍事、政務信息,更重要的是以驛站、郵鋪為基礎“圍點打圓”,豐富和發(fā)展了懷慶府的農工商貿。
兩漢時期,烽火臺是郵驛的一種形式,“五里設一燧、十里有一墩、三十里一堡壘、一百里一城寨”。東漢開國大將、“二十八宿降懷川”的馬武,為抵抗王莽軍隊,曾在野王城北紫陵的后山上筑墻修寨,名曰“馬武寨”。最高處的寨墻上筑有多處烽火臺,積木燃薪,戰(zhàn)時傳訊。后紫陵重鎮(zhèn)逐步繁榮,唐時曾設紫陵縣。
唐代在懷州具有陸驛和水驛雙重功能的是河陽驛(今孟州),不僅承擔著軍事、政治信息的傳遞,還擔負著兩岸物資運輸及人員往來的任務。由于有浮橋相連,又有驛站傳遞生活物資,其商貿活動也十分頻繁。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祖籍地位于今孟州市趙和鎮(zhèn)蘇莊村,其名篇《師說》從宋代起被列為官學教材,影響甚遠。
明清時期,懷慶府是河南八府之一,境內各縣均有驛站,并依重要程度及規(guī)模,分極沖、次沖、稍沖、僻遞四等!稇褢c府志》記載:“舊屬七縣,額驛、塘馬共265匹,夫共389人,歲支夫、馬、工料等銀16153兩。”
河內作為府城首邑,設覃懷、萬善二驛,其中覃懷驛位處城東廓繁華地帶,其夫、馬、工料均排在其他縣驛之上,而且下設22郵鋪,每鋪大都處于商業(yè)重鎮(zhèn),或者因郵驛而帶來繁榮。
寧郭驛系武陟驛與覃懷驛之間的腰站,次沖,規(guī)模僅次于覃懷驛,有驛馬36匹、夫工66名,歲支夫、馬、工料等銀2241兩,其驛遞范圍東至修武縣25公里,西至河內縣35公里,東南至本縣20公里,北至太行山45公里,是洛陽至相州(今安陽)乃至京城的重要驛站。
懷商在長期經營以“四大懷藥”為主的商貨活動中,通過各地驛站將藥材、糧油、布匹、煙葉、陶器等銷往全國乃至東南亞,如明清時山西澤州懷覃會館就臨近澤州驛,門庭若市,生意興盛。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