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太和學者”以學術架起文明互鑒之橋
新華社記者楊湛菲
北京故宮紅墻黃瓦間,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異域面孔:佩戴著和故宮博物院員工一樣的金黃色工作胸牌,一道早晚上下班,同用工作餐;有年富力強的青年,亦有須發(fā)花白的長者……他們是來訪的太和學者。
“太和學者”,這一以紫禁城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太和殿”命名,寓意萬物和合、文明互鑒的學術交流計劃,于2022年8月由故宮博物院啟動。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負責人陳秋速介紹,項目創(chuàng)立伊始,便確立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機制。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成功搭建起跨越四大洲的學術橋梁,累計資助中外學者27位,涉及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qū)。目前,2025年度來自中國澳門、意大利、馬耳他和英國的4位太和學者正在訪問;故宮博物院選派的5名學者分赴英國、斯洛文尼亞、葡萄牙、德國和法國開展學術訪問。
資源共享培育人才,全球視野推動創(chuàng)新。
靈沼軒是故宮內僅存的以磚石和金屬為主體結構的西洋式建筑,其石質構件表面的鐵銹污染物的可控清理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難點。去年底,來自希臘的阿米李婭·莎朵博士在太和學者項目的支持下,到故宮博物院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學術訪問,剛下飛機就一頭扎進實驗室,針對靈沼軒中的石質構件進行激光清洗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不僅為靈沼軒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也為其他類似文物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參考。
與此同時,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太和學者足跡遍及海外:研究館員春花赴日本查核300余部滿文古籍信息,發(fā)現(xiàn)珍貴的孤本文獻;研究館員羅文華團隊跋涉尼泊爾5個月,系統(tǒng)考察佛教遺跡,為中尼文化交流史提供翔實資料;高級工程師吳偉在越南升龍皇城遺址與越南考古學者共同開展考古整理、調查與研究……
全球對話中,太和學者們取得的不僅是知識與經驗,更收獲了信任與友誼。
為自己取名“克禮”、時常懷揣袖珍版《論語》,深入研究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初宮廷科學儀器,在北京公寓親手復制出傳教士湯若望進呈的地平日晷模型……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榮譽所長古克禮作為太和學者2024年來訪故宮博物院,他希望通過努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了解和欣賞中國偉大的科學遺產”。
走出故宮博物院,走進中國廣袤的田野城市中。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塔克西拉亞洲文明研究所主任加尼爾在3個月的太和學者訪問期間,前往新疆、陜西、山東等省區(qū)的11個城市,考察了許多佛寺(塔)、清真寺和博物館。
“中國之美是多元的,非常獨特,無比卓越。”加尼爾教授動情地說,“太和學者項目不僅開啟了我研究中國佛塔的學術道路,更讓我認識和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氐桨突固,我將持續(xù)探索,還要開設相關課程!
陳秋速說,院里相關工作人員致力于“以真心換真情”,將“暖”傳遞給每位太和學者,“離別時相互祝福、回鄉(xiāng)后保持聯(lián)絡成為常態(tài)”。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意大利籍學者瓦倫蒂娜在訪問結束臨別之時,專門手寫了一封中文信交給故宮博物院院長——
“我內心涌動著復雜的情感,今天離開故宮時,眼中忍不住泛起淚花……最后一次回望東北角樓時,雖然依依不舍,但內心卻充滿了幸福感。”
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靜立六百年的古老宮墻內,架起了一座連接世界的文明之橋——傳遞著知識、技術與經驗,更傳遞著理解、尊重與溫情,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來自東方古都的智慧與力量。
走在壽康宮院落中,古克禮教授有感而發(fā):“我真高興看到今天的中國,也真心希望未來的中國更好!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太和學者”以學術架起文明互鑒之橋
新華社記者楊湛菲
北京故宮紅墻黃瓦間,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異域面孔:佩戴著和故宮博物院員工一樣的金黃色工作胸牌,一道早晚上下班,同用工作餐;有年富力強的青年,亦有須發(fā)花白的長者……他們是來訪的太和學者。
“太和學者”,這一以紫禁城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太和殿”命名,寓意萬物和合、文明互鑒的學術交流計劃,于2022年8月由故宮博物院啟動。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負責人陳秋速介紹,項目創(chuàng)立伊始,便確立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機制。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成功搭建起跨越四大洲的學術橋梁,累計資助中外學者27位,涉及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qū)。目前,2025年度來自中國澳門、意大利、馬耳他和英國的4位太和學者正在訪問;故宮博物院選派的5名學者分赴英國、斯洛文尼亞、葡萄牙、德國和法國開展學術訪問。
資源共享培育人才,全球視野推動創(chuàng)新。
靈沼軒是故宮內僅存的以磚石和金屬為主體結構的西洋式建筑,其石質構件表面的鐵銹污染物的可控清理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難點。去年底,來自希臘的阿米李婭·莎朵博士在太和學者項目的支持下,到故宮博物院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學術訪問,剛下飛機就一頭扎進實驗室,針對靈沼軒中的石質構件進行激光清洗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不僅為靈沼軒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也為其他類似文物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參考。
與此同時,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太和學者足跡遍及海外:研究館員春花赴日本查核300余部滿文古籍信息,發(fā)現(xiàn)珍貴的孤本文獻;研究館員羅文華團隊跋涉尼泊爾5個月,系統(tǒng)考察佛教遺跡,為中尼文化交流史提供翔實資料;高級工程師吳偉在越南升龍皇城遺址與越南考古學者共同開展考古整理、調查與研究……
全球對話中,太和學者們取得的不僅是知識與經驗,更收獲了信任與友誼。
為自己取名“克禮”、時常懷揣袖珍版《論語》,深入研究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初宮廷科學儀器,在北京公寓親手復制出傳教士湯若望進呈的地平日晷模型……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榮譽所長古克禮作為太和學者2024年來訪故宮博物院,他希望通過努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了解和欣賞中國偉大的科學遺產”。
走出故宮博物院,走進中國廣袤的田野城市中。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塔克西拉亞洲文明研究所主任加尼爾在3個月的太和學者訪問期間,前往新疆、陜西、山東等省區(qū)的11個城市,考察了許多佛寺(塔)、清真寺和博物館。
“中國之美是多元的,非常獨特,無比卓越!奔幽釥柦淌趧忧榈卣f,“太和學者項目不僅開啟了我研究中國佛塔的學術道路,更讓我認識和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氐桨突固,我將持續(xù)探索,還要開設相關課程!
陳秋速說,院里相關工作人員致力于“以真心換真情”,將“暖”傳遞給每位太和學者,“離別時相互祝福、回鄉(xiāng)后保持聯(lián)絡成為常態(tài)”。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意大利籍學者瓦倫蒂娜在訪問結束臨別之時,專門手寫了一封中文信交給故宮博物院院長——
“我內心涌動著復雜的情感,今天離開故宮時,眼中忍不住泛起淚花……最后一次回望東北角樓時,雖然依依不舍,但內心卻充滿了幸福感!
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靜立六百年的古老宮墻內,架起了一座連接世界的文明之橋——傳遞著知識、技術與經驗,更傳遞著理解、尊重與溫情,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來自東方古都的智慧與力量。
走在壽康宮院落中,古克禮教授有感而發(fā):“我真高興看到今天的中國,也真心希望未來的中國更好!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